2024中國糧食市場綜述【完整版】
所屬分類:
發布時間:
2025-02-12
【內容提要】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特別是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及時部署出臺,推動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中國式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乃國之根本,民之命脈。2024年,我國繼續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生產邁上新臺階,首次突破1.4萬億斤大關,連續10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一傲人佳績,讓中國飯碗穩穩當當地裝滿了更多中國糧,為國家的長治久安與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政策扶持、科技進步和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等利好因素的加持下,2025年我國糧食產量有望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2024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頂風破浪、穩中有進,持續向好態勢不斷鞏固,高質量發展步伐更加堅實,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34908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4%;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34,比2023年縮小0.05,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2024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穩中向好,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克服高溫干旱、極端洪澇、超強臺風等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不利影響,持續抓好糧食生產工作,全年糧食再獲豐收,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中國飯碗里裝了更多中國糧。具體數據上,國家統計局信息顯示,202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9319千公頃(178979萬畝),比2023年增加351千公頃(526萬畝),增長0.3%。2024年全國糧食單產繼續增加,全國糧食作物單產達到395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5.1公斤,增長1.3%。全年全國糧食總產量70650萬噸(14130億斤),比上年增加1109萬噸(222億斤),增長1.6%。其中,夏糧產量14989萬噸,增長2.6%;早稻產量2817萬噸,下降0.6%;秋糧產量52843萬噸,增長1.4%。分品種看,小麥產量14010萬噸,增長2.6%;玉米產量29492萬噸,增長2.1%;稻谷產量20753萬噸,增長0.5%;大豆產量2065萬噸,下降0.9%。
(一)強化政策和法律支撐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近年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快速上升,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2024年,中央發布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21個中央一號文件,凸顯了黨中央一以貫之、始終重農強農的戰略考量。2024年,國務院印發《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開始實施,為進一步強化糧食生產能力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1.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穩面積、增單產”主攻方向
2024年2月3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21世紀以來第21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發布的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意見》對未來一段時期鄉村振興工作提出更加細致的要求,做出更為具體的安排和部署。
《意見》做出了“一個引領、兩個確保、三個提升、兩個強化”的具體要求。即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意見》就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七項部署。包括“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能力,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
《意見》提出了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等具體要求。
2.千億斤產能提升行動,堅定走科技支撐、設施完善的增糧之路
2024年3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這標志著我國開始全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扎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分品種增產任務和分區域增產布局,謀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振興等支撐性重大工程,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行動方案》明確了增產總體目標。到2030年實現新增糧食產能千億斤以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谷物面積14.5億畝左右,糧食單產水平達到每畝420公斤左右。
《行動方案》確定了“鞏固提升口糧、主攻玉米大豆、兼顧薯類雜糧”增產思路。將產能提升重點放在玉米和大豆上,按照思路,水稻、小麥重在提升品質、優化結構,玉米重在集成配套、主攻單產,大豆重在多措并舉、挖掘潛力,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雜糧雜豆等品種,根據市場需求優產穩供。
《行動方案》部署了九大支撐工程和六項保障措施。九大支撐工程分別是:農業節水供水、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振興、糧食單產提升、糧食綠色生產、農業機械化提升、農業防災減災、鹽堿地綜合利用、糧食加工倉儲物流能力建設等,著重圍繞糧食生產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六項保障舉措和支持政策分別是:“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化糧食生產投入保障”“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創新金融支持”“推進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完善糧食市場調控體系、保持糧價合理水平”。
3.糧食安全保障法實施,強化“中國飯碗”法治保障
2024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開始實施,這是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領域首部宏觀層面的系統性法律,為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基本規范指引,標志著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治體系初步建成。該法聚焦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等環節以及糧食應急、節約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共計11章74條,包括總則、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糧食儲備、糧食流通、糧食加工、糧食應急、糧食節約、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對“健全糧食安全保障責任機制”“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質量有提升”“穩面積、增單產”“完善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推動糧食流通、加工高質量發展”“提升防災減災和應急能力建設”“規范糧食節約減損”七大方面工作作出具體要求和部署。該法的實施,對切實提高防范和抵御糧食安全風險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總體而言,2024年我國繼續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政策體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擴大復播糧食面積,充分挖掘面積潛力。持續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繼續提高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耕地輪作休耕補貼等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多措并舉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經過不懈努力,2024年我國糧食播種總面積再次實現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繼續回升,202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9319千公頃(178979萬畝),比2023年增加351千公頃(526萬畝),增長0.3%。其中,谷物播種面積小幅回升0.5%,達100458千公頃(150687萬畝);豆類種植面積下降1.44%,為11822千公頃(17733萬畝);薯類種植面積微降0.13%,為7039千公頃(10559萬畝)。結合各地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深入推進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廣合理增密、水肥一體、“一噴三防”、“一噴多促”等技術,有效提升糧食單產水平,全國糧食作物單產達到395公斤/畝,較上年增長1.3%。得益于穩面積、提單產的共同支撐,2024年糧食生產首次邁上1.4萬億斤臺階,進一步夯實糧食生產安全根基。
(二)發揮政策收購逆周期調節作用 推動糧價保持在合理水平
糧食價格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餐桌”,既關系到農民種糧收益和來年種糧積極性,牽動著國家糧食安全,又影響著人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決定了日常生活成本。糧食價格過低會造成“谷賤傷農”,而價格過高又會出現“米貴傷民”。2024年,面對國內糧食豐產、價格下跌的局面,各有關部門積極發揮政策性糧食收購逆周期調節作用,增加收儲、減少投放,同時積極進行產銷對接、預期引導等工作,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1.政策收購大規模增加,做好穩定市場“主心骨”
2024年,面對國內糧食整體的豐產形勢,政策收購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加大小麥、玉米、中晚稻等收購力度,以逆周期調節熨平市場波動,推動糧食產業健康發展,努力保障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給農民順暢售糧創造有利的市場條件,從而保障農民種植收益,維護國內市場穩定。
加強小麥、玉米增儲力度。國家有關部門在積極發揮儲備輪換收購作用的同時,首次在小麥主產區全面增加2024年產小麥收儲規模,繼續在東北等玉米主產區增加2024年產國產玉米收儲規模。據統計,中儲糧累計啟動小麥增儲收購庫點459家,累計布設玉米收購庫點超500個,持續發揮政策性收購的穩預期、穩市場、穩價格作用,做好市場引領,牢牢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啟動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中晚稻上市后,國家有關方面先后在河南、江蘇、黑龍江和安徽四省啟動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共布設收儲庫點228個,總倉容1136萬噸,截至2024年底已收購最低收購價稻谷500多萬噸,較好滿足農民售糧需求,對稻谷價格形成有力支撐,穩定了市場預期。
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入場收購。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截至夏糧集中收購期結束,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2024年度夏糧7503萬噸,同比增加642萬噸;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各類糧食經營主體累計收購2024年秋糧21092萬噸,收購進度總體快于上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預估2024年糧食收購量將達到4.2億噸左右,連續兩年穩定在4億噸以上。
2.政策糧投放適當減少,當好糧食周期“調節器”
2024年,國內糧食價格表現較弱,有關方面減少了國家政策性糧油競價銷售的投放,以減輕市場壓力、穩定價格。2024年全年未進行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5月新季小麥上市期,進一步暫停了中央及各級地方儲備小麥輪出工作,相關要求一直持續至四季度,從10月底至12月末,中央和各級地方儲備小麥拍賣工作才陸續重啟。2024年最低收購價稻谷拍賣也推遲至8月份才啟動,比2023年晚5個月,并且在9月底停止拍賣。規模較大的最低收購價小麥、稻谷投放減少,顯著降低了2024年政策糧投放力度,有助于糧食價格企穩。
(三)糧食供應充足、價格回落 生活成本保持穩定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確認,2024年成為自1850年有相關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國際上不少地區出現高溫干旱等問題影響農業生產,疊加地緣沖突和供應鏈問題持續存在,不少國家食品價格出現明顯上漲,推高了餐桌上的基本食品成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數據顯示,受乳制品、肉類及植物油價格推動,2024年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持續上漲,在2024年12月該指數達到127點,較2023年同期上漲6.7%。
相比之下,我國物價水平則保持平穩,2024年國內居民消費價格(CPI)較上年僅上漲0.2%。國家統計局對2024年全國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監測顯示,2024年12月下旬,小麥、粳稻、玉米、大豆價格分別較上年同期下跌18.08%、4.91%、17.41%、18.59%。食品價格比上年下降0.6%,影響CPI下降0.11個百分點,其中食用油、牛肉、羊肉、蛋類、鮮果價格下降幅度都在3.5%~11.6%區間。糧食類居民消費價格月度指數全年呈下降趨勢,糧食作為食品原料,其供應充足,為保障“米袋子”“菜籃子”的物豐價穩奠定了堅實基礎,保障了人民生活成本穩定,為總體CPI的良性運行起到了“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四)進口糧總量下降、渠道優化 供應鏈韌性增強
近年來,我國構建起以國內糧食生產為主,以進口調劑余缺為輔,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勢互補協調配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近五年來,為補充國內飼用糧缺口,我國大量從國外進口糧食。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站上了1.4萬億斤的新臺階。2024年下半年起我國糧食進口開始大幅下降。進口渠道也在不斷優化,強化進口糧供應鏈韌性,提高糧食進口供應鏈安全。
1.進口速度放緩,優先消化國內糧源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累計進口糧食1.58億噸,同比減少2.3%。分品種來看,2024年我國小麥、玉米和大米進口量均大幅下降,大豆、大麥、高粱同比增長。2024年大豆進口量為10503萬噸,同比增6.5%,占全部糧食進口量的六成以上;進口大麥1424萬噸,同比增幅25.8%;進口玉米1364萬噸,同比減少49.7%;進口小麥1118萬噸,同比減少7.6%;進口高粱866萬噸,同比增長66%;進口稻谷和大米166萬噸,同比減少38.9%。
2024年我國糧食進口數量下降,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性價比下降,2024年國內糧價大幅下跌,內外價差縮小,進口動力下降,2024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金額為4908.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4.5%,降幅遠高于糧食進口量2.3%的下降幅度;二是豐產之下國內供大于求矛盾凸顯,我國開始收緊進口,主動控制進口,減輕外部低價糧對國內糧食市場沖擊。
糧食出口方面,2024年我國糧食出口量較上年進一步縮減。2024年我國出口糧食226萬噸,同比減少13.7%。
2.降低對美依賴,強化“糧食走廊”安全
2024年,我國降低美國糧食進口,增加巴西糧源進口。2024年自美國進口糧食總量為3179萬噸,占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的20.2%,較近幾年最高的占比35%下降近15個百分點,持續減小對美依賴。2024年自巴西進口糧食總量8111.3萬噸,占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的51.5%,較近幾年最低約35%的占比提升16.5個百分點。
增加巴西糧源進口,一方面因為巴西積極響應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我國長期保持友好關系;另一方面,以中糧集團為代表的我國糧食企業,持續在巴西糧食供應鏈關鍵節點上布局,使得巴西渠道更為可控。
中糧國際在2022年成功獲得巴西桑托斯港STS-11糧食專用碼頭25年特許經營權,并著手對碼頭進行升級改造。該碼頭一期工程將于2025年正式啟用,預計實現每年800萬噸級的糧食吞吐量,并有望發展成為中糧集團在海外最大的港口碼頭,這不僅有助于解決我國糧食進口關鍵環節長期受制于人的“痛點”,還能降低進口成本,增強進口糧供應鏈穩定性。
(五)2025年多措并舉保糧安 “大國糧倉”更穩固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的一年。供應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在“穩耕地、提單產、保收益”的綜合保障之下,2025年我國糧食生產預計仍能保持高位,糧食安全有充足保障。需求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在政策的刺激之下,新年度整體消費有望持續增長,糧食消費尤其是飼用糧消費有望增強,帶動國內糧價實現觸底反彈,糧食產需有望更加匹配,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必將進一步提升。
上一條
推薦新聞
青春向黨·清廉護航·奮斗有我——鄭州糧批公司組織青年黨員赴河南廉政文化教育中心參觀學習
2025-07-01
河南農投集團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表彰大會暨第二屆微黨課比賽決賽
2025-06-27
20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