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介紹
一、歷史沿革
鄭州糧批成立于1990年10月,當時作為事業單位依靠200萬元省長基金作為啟動資金發展至今,2004年改制為省管國有獨資企業,注冊資本5.2億元。公司主要業務板塊包括糧農貿易、糧農行業研究與預測、支農小額貸款、糧農行業新聞出版、糧農智慧監管服務。鄭州糧批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我國第一家全國性、規范化的糧食批發市場。1993年創辦我國第一家農產品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2001年鄭州糧批與鄭州商品交易所分設;2004年2月由事業單位改制為省屬國有獨資企業;2006年鄭州糧批被原國家糧食局確定為鄭州國家糧食交易中心;2017年3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確鄭州糧批為省管完全競爭類企業。2023年3月,按照省委省政府推進國企改革、建設農業強省的戰略部署和有關文件精神,省政府國資委以持有的河南農開、鄭州糧批2家省管企業股權出資組建河南農投集團。鄭州糧批成立30多年來,發展歷程總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作為改革發展試驗田,探索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階段(1990-2000年)。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生產力極大解放,產量大增,一度出現賣糧難、打白條現象。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為推動糧食流通體制改革,1990年7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等八部委《關于試辦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報告》,同年10月12日,由朱镕基總理親自題寫名字的“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正式成立,拉開了我國現代糧食批發市場發展和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的序幕。成立之后,不負眾望,鄭州糧批在我國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和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制訂我國第一部規范化的糧食現貨交易規則、第一部商品期貨交易規則;創辦我國第一個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目前是國內農產品期貨品種最多、交易規模最大的期貨交易市場;創建我國第一個糧食電子商務平臺“中華糧網”;推出我國第一個糧油價格指數“鄭州價格”,是我國糧油市場的風向標;主辦的《糧油市場報》是全國糧食行業唯一公開出版發行的行業報紙,被譽為中國糧食行業第一報;發起的“中國糧食論壇”,聚焦糧食市場宏觀運行和政策選擇,在行業內具有較強影響力;開創的期貨、現貨協調發展的“鄭州模式”,是全球發展中國家推進大宗農產品市場金融化的重要參考。
第二階段:作為政策糧交易平臺,服務國家糧食行業宏觀調控階段(2001-2015年)。2001年,鄭州糧批與鄭州商品交易所分設,開始“第二次創業”歷程。為適應糧食市場放開和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需要,鄭州糧批提出“利用國家級中央批發市場實現政策性糧食順價流通”的政策建議。2006年,鄭州糧批被國家糧食局確定為全國首批“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年均成交量近千萬噸(2012年成交量超1200萬噸),是我國最大的小麥交易中心;作為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的主平臺,鄭州糧批集交易、交割、結算為一體的競價交易系統在全國各市場穩定高效運行,十多年間累計成交各類糧油1.2億噸,成交額2,149億元,成為國家保障農民利益、穩定糧食價格、服務糧食安全的重要工具和載體。
第三階段:作為省管國有糧食骨干企業,全面市場化轉型發展階段(2016-2022)。2016年初,鄭州糧批開始從高度依賴政策糧交易平臺向全面市場化經營轉型探索,開啟“第三次創業”歷程。通過深入調研,形成了“一個平臺、兩大支撐”的戰略轉型發展思路,即以農產品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為中心,以涉農金融服務體系和農產品收儲貿易、產業投資為支撐,致力于將公司打造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我省糧農產業集團。2019年,鄭州糧批進一步將戰略定位聚焦在“突出糧食金融主業,服務河南農業發展”上,立足自身優勢,逐步擴大規模,扭轉了轉型初期主營業務連續虧損的被動局面,2019年至2022年分別實現利潤3,343萬元、4,486萬元、5,265萬元、5,071萬元,成功實現由國家政策糧交易平臺向全面市場化經營戰略轉型。公司2020年經營業績考核居省管商業一類企業第4名、省管非工業企業第1名,績效評價居省管商業一類企業第1名;在2021年省管企業領導班子綜合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2022年度及2020-2022年任期經營業績考核等級均為A級。2019年,公司被農業農村部等八部委確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企轉型基本成功,實屬不易。
第四階段:河南農投集團組建,鄭州糧批進入新發展階段(2023年至今)。2023年3月,河南農投集團組建,鄭州糧批成為河南農投集團的二級公司,公司發展進入新階段。
鄭州糧批在三十三年的發展歷程中,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踐行者,為推動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服務國家糧食宏觀調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國有糧食企業轉型發展進行了成功探索,在新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留下了較為深刻的歷史記憶,并載入黨史, 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在2021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寫到“1990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并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成為中國期貨交易的開端。滬、深兩個交易所的成功開業及期貨機制的引入,向世界發出了中國改革開放將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的強烈信號”。
二、組織架構
公司本部設立8個職能部門、2個業務部門,有鄭州未來集團有限公司、《糧油市場報》社有限公司、鄭州中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鄭州糧晟供應鏈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河南新農貿易有限公司、河南農投國際貿易有限公司6家全資子公司,在職職工210人。組織架構如下:
三、業務板塊
公司主要業務板塊包括糧農貿易、糧農行業研究與預測、支農小額貸款、糧農行業新聞出版、糧農智慧監管服務等。各板塊基本情況如下:
(一)糧農貿易。業務主體為公司本部2個事業部以及全資子公司未來集團、河南新農貿易。近年來,公司貿易業務由單一小麥品種發展到玉米、棉花、大蒜、辣椒、大豆、花生、凍肉等十幾個品種,年貿易量超兩百萬噸;公司貿易業務立足河南,向黑龍江、吉林、新疆、山東、貴州等近二十個省(區、市)拓展,形成了覆蓋河南、輻射全國的貿易網絡。
(二)糧農行業研究與預測。公司充分發揮糧油行情研究優勢,連續22年發布糧食行業藍皮書《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每年召開行業夏糧、秋糧研討會;為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農發行等國家和我省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研究機構等提供行情預測信息與咨詢服務,多次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重要媒體對糧食行業熱點焦點問題的采訪。
(三)支農小額貸款。2017年9月成立鄭州中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億元。中金小貸發揮行業優勢,突出“農”字特色,以河南省糧農領域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為重點,開展存貨質押、訂單融資等小額貸款業務,緩解省內有關“三農”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四)糧農行業新聞出版。公司下屬《糧油市場報》,是我國糧食行業唯一專業性報刊,堅持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傳遞黨和政府主張,服務糧食行業的深化改革、轉型發展;及時報道國家及各省(區、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糧食政策及行業動態,緊盯我國糧油行業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引導社會輿論,得到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農發行等單位高度認可。
(五)糧農智慧監管服務。下屬鄭州糧晟致力于為企業、金融機構提供監管服務。區別于傳統的現場監管或遠程監管模式,鄭州糧晟綜合運用科技手段,搭建了集“自動化出入庫稱重、日常監管、異常信息報警、報表統計、電子倉單、金融服務”等功能一體化的數智化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對貨物全過程、全方位監管,建立了“人防、技防、物防”三維一體的監管模式,切實解決貨權不清晰、質量不達標、賬實不符等監管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問題,同時與銀行對接,為客戶提供倉單融資服務。該公司成立以來,累計監管庫近500個,監管貨量490余萬噸,監管貨值近130余億元,實現了貨物監管零風險。2023年,鄭州糧晟成為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會員單位,獲得擔保存貨管理企業二級甲等資質,2025年,被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授予“國家AA級擔保存貨管理及質押監管企業”稱號,“鄭州糧批”特色監管模式基本形成。
四、下步發展思路
2023年3月,河南農投集團成立,鄭州糧批作為河南農投集團所屬子公司,確立了“打造立足河南,輻射全國,聯通世界的一流大宗農產品供應鏈服務商”的戰略定位。下步,公司將立足自身特色優勢,實施“雙輪驅動”戰略,做大做強做優糧農大宗商品貿易,形成穩健發展的“壓艙石”;同時圍繞糧農主業開展產業鏈上的投資、并購、整合,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推動公司跨越發展。力爭用三年時間,將公司打造成為中部一流的大宗農產品供應鏈服務商;用五年時間,將公司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大宗農產品供應鏈服務商。